挺大,亲自去看官兵是如何打倭寇的。
然后,他把所见所闻进行归纳总结,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写成奏折,又额外写一本以小故事为主的小册子,一起送给宫中的新帝看。
新帝天天看奏折,越看越乏味,如同嚼蜡一样。
唐风年送来的沿海小故事反而让他耳目一新,他闭目养神时,吩咐一个识字的小太监在旁边念给他听。
这念故事的小太监恰好老家就在福建,突然思念家乡,念着念着,突然眼泪汪汪,鼻子忍不住抽泣。
新帝吃惊,睁开眼,打量小太监,问:“哭什么?”
小太监连忙用衣袖擦眼泪,双腿下跪,不好意思地说:“奴才离开老家时,才七八岁,突然看到老家的近况,忍不住想家,请皇上恕罪。”
新帝露出笑容,爽快道:“起来吧!这是人之常情。”
“唐爱卿写这些故事,都是围绕一件事,希望朕开放海禁。”
“可是,谈何容易?开国先祖曾说,民间片板不得下海,这就是祖训。”
“开放海禁便是违背祖训,一旦在朝廷宣布此事,必然引起一些大臣反对。”
这小太监有主见,大胆地接话:“有人反对,也有人赞同,最终由皇上拿主意。”
“祖训虽然重要,但哪有一成不变的事?若列举建国以来的变化,恐怕几天几夜都说不完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!
他暗忖:祖训还有太监不得干政这一条呢!早就被打破了!
干政反而变成太监们的人生最高理想,如同书生考科举一样,前赴后继。
皇帝天天靠太监陪伴,如同温水煮青蛙,暂时没察觉小太监的建议有什么不妥,反而听取这个建议。
一个月之后,开放海禁的消息传到福建,沿海百姓欢天喜地。
最先开放的港口是月港,以此作为试探。
后来,又陆续开放厦门、泉州等港口。
唐风年作为福建布政使,安排官吏在各大港口收税。
白花花的银子如同活水一样,流入福建布政使司衙门,又通过京杭大运河,运往京城国库。
户部欢喜,新帝也欢喜。
许多外地商人羡慕海贸赚钱,于是纷纷跑到福建,寻求商机。
为了使福建变成活的聚宝盆,唐风年通过与同僚商议,又听取民间的民心,然后给皇帝写一封新奏折,建议适当放松本地宵禁,使一些城池夜里也能做生意,从而增加官府的商税收入。
这个提议在当时很大胆,因为宵禁是国策。
新帝上早朝时,让文武百官发表看法。
朝堂顿时吵得像菜市场。
甚至有反对派要求治唐风年的罪,革职查办。
赞同派也几乎有一半人,热热闹闹地反驳道:“既然海禁能开,为何宵禁不能开?”
“相比海禁,宵禁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。”
……
又过了一个月,开放宵禁的命令才传达到福建。不过,公函上写得明明白白,暂时只允许开放一座小城的宵禁,禁止大规模开放。
唐风年反复研究公函,松一口气,对庄文杰问:“选哪一个小城更好?”
庄文杰作为师爷,不敢越俎代庖,于是笑着回答:“唐大人不妨骑马去四处瞧瞧,看看哪里民风最淳朴?”
唐风年点头赞同,深知适当开放宵禁的许可令来之不易,千万不能搞砸。
如果搞得好,将来其他地方的宵禁也能陆续开放。如果搞得不好,恐怕自己要被朝廷处罚,要被贬官,甚至革职查办。
他骑马逛了大半天,傍晚回到自家后院时,依然无法做出决定。
临睡前,他习惯与赵宣宣闲谈。
赵宣宣一边用木梳梳理长